第005期:“三气理论”的世界观
气分两种,一是物质层面,形而下的气;二是精神层面,形而上的气。人不但离不开物质层面的气,而且也离不开精神层面的气。物质层面的气有空气、香气、臭气、毒气等,其中,空气又包含氮气、氧气、水汽等。精神层面的气有朝气、傻气、锐气、骨气、志气、霸气等等,但概括起来分三类,即义气、才气和胆气。如何将这三气升华为处人做事的理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本书提出 “三气理论”的世界观。
“三气理论”的内涵
孟子说,君子要养“浩然之气”,修炼“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人格。孔子也说,君子应具备仁、智、勇这三种品德。总结孔孟之道,形成如下“三气理论”。
讲义气:即仁,乃仁义,指人德行、品格的慈善性。
重才气:即智,乃才智,指人智慧、学识的智识性。
有胆气:即勇,乃勇敢,指人胆量、魄力的创新性。
“三气理论”要求我们在处人做事时,一定要讲义气、重才气、有胆气。只有这样,人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社会才能和谐可持续发展。“三气理论”中的义气、才气和胆气就是孔孟之道仁、智、勇在具体生活中的表现,三者的具体内涵和关系解读如下 。
义气指和气和正气,使人和谐,没有义气聚不住人。讲义气时,要注意:义气应建立在才气和胆气基础上,没有才气和胆气,义气不能长久。
才气指文气和秀气,使人敬仰,没有才气服不住人。讲才气时,要不失义气和胆气。只有文气不失武气,秀气不失霸气,才气才能争气和顺气。
胆气指霸气和虎气,使人敬畏,没有胆气镇不住人。讲胆气时,要兼顾义气和才气,否则就会使人只畏不敬,只有建立在义气和才气基础上的胆气才能使人又畏又敬。
讲义气要有底线,不能失去原则性,还要兼顾层次性。
重才气要有行动,不能失去实践性,还要兼顾理论性。
有胆气要有和平,不能失去团结性,还要兼顾灵活性。
义气、才气和胆气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三要素。我们要兼顾三气,以义气为根本,才气为指导,胆气来创新。将义气施于人,才气见于事,胆气藏于心。三气俱全才显大气和灵气,三气缺损必招晦气和臭气。
三国演义中,刘备重义气,有时泪点低;孔明多才气,偶尔不民主;张飞显胆气,常常脾气坏。然关羽的三气相对为佳,但也非完人,即使如此,也能成为全球华人崇拜之偶像。总之,该团队成功的经验是其成员能团结合作,三气互补。失败的教训是团队每个成员的三气不全,有长有短,且沟通交流还不够,特别是不快捷不现代化,且刚愎自用。由此可见,义气、才气、胆气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完整组成部分,人应全面修养,平衡发展,增加义气,培养才气,鼓足胆气。然而,可悲的是人生常常是一气为主,它气为辅。人与人的不同就在于这三气组成比例的不同,这也造就了人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另外,三气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在具体做事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气理论”的外延
人德性的本质必然会反映在人行动的现象上,即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人有什么德就会有什么行,人的德和行是相辅相成的。在“三气理论”中,义气、才气和胆气就是人的气质,人气质的好坏就是人德性的好坏。人的气质属人本质的内涵,其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人本质的好坏。气场、气势和气度就是人的气态,人的气态属人本质的外延,它会影响人行为的好坏。
人的气质:包括义气、才气和胆气,决定人的德性,属人本质的内涵。
人的气态:包括气场、气势和气度,决定人的行为,属人本质的外延。
气场是人潜在的隐形力量,是对周围人施加或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力。气场好是成功者的必备能力,它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控制力,能形成一个一呼百应、应者云集的局面。气场强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气势,镇得住场面,稳得住阵脚。他们淡定从容、稳健厚重,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气场强的人还往往表现出一种气度即气量,心胸宽广,海纳百川,能凝心聚力、团结合作。有气场、气势和气度的人,一定是个魅力四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