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期:孔子和老子论水
孔子论水
孔子曰:“智者乐水”,“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响,多则奔腾豪壮。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水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水遇不同境地各显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水可由滴滴凝聚的雨露或片片溶解的雪花而形成涓涓细流,再成滔滔江河,终成茫茫大海。《孔子家语》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故为官者一定要慎笃。
孔子每到名山大川,必流连忘返。弟子问他看到了什么,孔子说,你看这滔滔江水,日夜奔腾,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自己的神态和面容,此时的水已经不是彼时的水,从这水中我看到变动不居的遭际。这水,以自己的躯体滋养两岸的植物、动物、人类,自己总在付出,却从不要求回报,所以最有德;这水,虽然不时遭遇险恶的高山和深谷,却从不畏惧,总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对,所以最勇敢;这水,每当填满深谷和大坑,就变得像一面平平的镜子,所以最公平;这水,纵然千回百折,却始终指向东方,从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实;这水,总是避高就低,遇到障碍便绕行,所以最智慧。
子贡问孔子,为何君子看到大水一定要观看?孔子说,水哺育万物,却不为自己的目的,仿佛有高尚的道德一样;水向下而流,迂回曲折而又有规律,仿佛大义凛然一样;水流汹涌没有尽头,仿佛坚持根本的原则一样;如果决开堤岸,水就会奔腾流泄,好像应声而起,它奔赴百丈深渊而无所畏惧,好像十分勇敢;用水注入容器来衡量地平面,必定是平的,就好像执法如绳一样;水盛满了,不必用刮平斗斛的工具去刮,就好像天生是正直一样;它纤弱细小而无微不至,好像洞察一切,关心一切;万物经过水的冲洗,必然新鲜洁净,好像它善于教化一样;经过千回百转,必向东流,好像意志不可屈服一样。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观看。
老子论水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以水喻道,说明了人应该具备的品格。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做事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只有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的人,才没有烦恼。
“居善地”就是要时刻保持谦虚恭谨的姿态。水总是流向低洼之地,江海之所以有容纳百川的能力,就是因为江海的位置比百川更低。同理,想要领导人且受人尊敬,就一定要放下身段,时刻保持谦虚恭谨的姿态。当别人把你捧上云端的时候,你必须脚踏实地。如果你把自己高高放在云端,将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就会闭塞视听,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心善渊”就是要用包容之心吸纳他人建议。老子一再强调“江海为百谷王”,领导者的心胸应该像江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宽宏大量。心胸宽、度量大,才能接纳别人的聪明才干和积极建议,这是帮助自己成功的要素。总之,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就会安然无恙了。
“与善仁”就是要用仁爱之心关爱他人。水滋养万物,植物皆沾滋润之恩,动物皆获饮食之惠,但它施恩不求报。人应该像水一样仁慈柔和,有仁爱之心,懂得关爱他人。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自发的爱心凝结在一起,每个人都充满仁爱,每个人都得到尊重与爱护。
“言善信”就是要做自己所说,行自己所言。水利万物,诚实和顺,无假无妄,表里如一。人的言语应该像水一样诚实,坚定无伪。一个没有诚信的人,领导不敢给予信任,同事不敢与你协作,朋友不敢与你交心,最终必定难成大事。
“正善治”就是要善于协调内部关系,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对万物一视同仁,最为公平。领导者要有人格魅力,要善于协调内部关系,拥有让自己的员工有归属感的管理能力,能够凝聚员工的向心力,要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事善能”就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利万物,能力非凡。去污洗浊,攻坚克固,行船渡筏,兴云致雨,生物育人,功用不可估量。办理事务应具有像水一样澎湃汹涌、无坚不摧的能力。
“动善时”就是要善于判断形势,把握时机,随机应变。春夏温热,万物繁衍,最需要水。此时,水则蒸云降雨,滋润众生,降温祛暑。秋冬渐寒,万物成藏,水则结为坚冰,凝为霜雪,覆盖大地,恰若天被,保护生灵,遮风御寒。水以不变呈万态,“大道似水”。“动善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蓄势待发。成功只属于那些善于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