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期:固态的德行(下)
雪的哲学、法律与道德
1. 雪的哲学启示
云中的固体冰晶与过冷水滴相碰时,冰晶表面就会冻结粘附过冷水滴,迅速增大到能克服空气阻力和浮力,而变成雪花落到气温低于0℃的地面。在雪的形成过程中,冰晶是晶种,是雪形成的内因,过冷水滴和适合的外部温度是雪形成的外因。
启示:(1)事物的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种子”,外因是“土壤”,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2)事物变化的因与果是相互联系的。果有因,因有果,有甚因,结甚果。因果规律为事物发展指明了方向。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降雪或降雨已经实现。然而,这些所谓的高科技成果与大自然过程相比是极其有限的,也就是说人的能力与大自然相比是非常弱小微不足道的。人不能胜天,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极其渺小的。人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认识和利用规律,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地行事。
2. 雪的法律与道德思考
人们在公路和公共场所大量使用融雪剂除雪,然而,融雪剂的盐分会对树木、草坪、公路、车辆等产生危害。扫雪时,人们又将雪堆入路边的花池灌木丛中,路边花木本来就受暴雪压迫,再加上堆雪额外的负担,常被压断损伤。
为何人们在除雪时,只图一时方便,而不注意环境保护和爱护花木等公物呢?一般而言,人们对财物的珍惜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的修养和德性,更取决于他们对这些财物的拥有程度。私有的倍加爱护,公有的少管少顾或不管不顾。正如江西武宁县农民承包山区红杉林后感言:“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由此可见,在现实社会中,要想让人们珍惜和保护财物,既需提高个人修养,更需处理好私有与公有的关系,切实把物权法落在实处,当今依法治国最为重要。
当阳光普照,冰雪融化时,你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行走,路上有积水,你尽量靠边,小心翼翼,怕汽车驶过时污水溅在你身上。这时,在路上行车的司机,你虽然看不清他的面孔,但你能格外分明地看清他的德行。遇到人时,有素养的司机一定会减速,生怕溅起水来。相反,一辆车呼啸而过,溅你一身污水,你可以有把握地断定,这是一个没有修养的司机。有修养的人,一定会尊重他人。同样,不尊重他人、无视品德的人,一定是没有修养、品味低级、不受尊重的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人,注定不会是合格的人。
人性有善恶两部分。善恶在特定的条件下总会显现出来,有时显善,有时显恶。人类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人多表达善,少出现恶。这是教育和法律的重要任务,也是人生修行和思考的核心。法律是人性管理的底线,道德是人性修养的上限。底线不能逾越,上限积极追求,也就是说,以法治国是基础,以德治国是目标。
现在科技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但我们的道德水准并没有随科技和经济发展而相应提高。是否科学越发达,人们自我修养的时间和机会就越少,道德就只能靠法律来维持呢?如何扬善抑恶,兼得科技、经济和道德的共同进步,值得我们深思。
做事如山刚柔并举
人生在世,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刚柔并举,该刚则刚,该柔则柔。意志要像山那样刚强坚定,胸怀要像水那样虚怀若谷。山与水,一刚一柔,对立统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坚定、沉稳、刚毅;水宽容、灵活、纯净。处人做事正需要这样的情怀和品格。做事如山,坚定不移,不动摇;做人如水,虚怀若谷,容万物。
做事如山:做事的基础应像山一样扎实。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道德经》中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沙一石能堆积成巍峨高山,一砖一瓦才能建造起事业的大厦。只有稳扎稳打、持之以恒,才是做好事情的根本。这就如同盖房子,地基打得越扎实,房子才能起的更高。
俗话说:一日练一日工,一日不练十日空。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日后奠定基础。同样,做事的信念也要像山一样稳固。唐三藏西天取经,不畏艰险,不惧妖魔鬼怪,最终抵达了西天,正是因为求取真经的信念支撑着他完成目标。要想取得成功,做事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稳如磐石、不动如山。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压不垮、推不倒,矢志不渝。有了这样如山般的意志和坚韧,世间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也没有达不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做事的举止要像山一样稳重。高山从不夸耀自己的险峻,但人人都能看出它的巍峨;大海从不吹嘘自己的宽广,但人人都能看出它的壮阔。高山不语,静水流深。山有山的风骨,海有海的胸襟。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做出一番成绩来,自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另外,我们在思考做事如山时,一定要兼顾刚柔并举,即做人如水。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棱角磐石,既可把棱角磨圆,也可水滴石穿。水利万物而不争,且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之。这不正是我们做事如山,且要刚柔并举的补充吗?总之,我们既要做事如山,又要做人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