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期:范德华力的人生启示
范德华力与人生距离
1910年,荷兰人范德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力,这个力被称为范德华力。正是由于范德华力的存在,才使得分子或原子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了由固体、液体、气体组成的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大千世界。
无论气态、液态还是固态,其分子或原子间都受范德华力的约束。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就会相互吸引;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小时,就会相互排斥;当分子间的距离合适时,物体就会呈现出一个稳定的形态。例如,无论是液态水、固态水或是气态水,它们之所以能形成稳定的形态,就是因为水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了特定的距离。人际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当人与人距离较近时,互相干扰,难免生出矛盾,产生隔阂;当人与人距离较远时,彼此独立,孤军作战,缺乏团队精神,难成大业;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合适时,才能和睦共处。具体启示如下:
①保持距离,幸福快乐。物质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之分;人有亲人、友人和路人之分。分子与分子之间有范德华力约束;人与人之间也有距离产生的力量约束。故亲人、友人、路人都要保持好距离。保持好距离就是尊重,就是爱护,就是礼貌,就是各自安好,幸福快乐。
②调节距离,呵护情义。亲人之间,距离是尊重;爱人之间,距离是美丽;朋友之间,距离是爱护;同事之间,距离是友好;陌生人之间,距离是礼貌。别小看这些生活里的距离,有多少情感都最终败在距离上。远了生出不满,近了产生矛盾,只有调节好距离,才能产生美好。这既可给对方留下缓冲的空间,也可给自己留下缓和的余地。距离大小的调节自己定,原则是让自己愉快,别人轻松。
③掌控距离,和谐发展。过于疏远,不利于团结合作,像虚无缥缈的气体;过于贴近就会产生拥挤排斥,刚性不动得像固体,很难发展。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远不近,方能恰到好处,使吸引力和排斥力得到平衡。这时,集体的利益才能最大化,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范德华力与中庸之道
范德华力表明,当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合适时,物体就会呈现出一个稳定的形态。同样,人与人的距离合适时,特别是为人处事的方法得当时,社会也会呈现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状态,这个和谐稳定的状态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出的处人做事的最佳方法和形态,它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智慧,由孔子提出,并不断被其追随者丰富。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不但教我们认识世界,还教我们如何改造世界。“中庸”追求在各种矛盾中寻求平衡,并认为“过分”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中庸就是待人接物要时时处处注意保持中正平和、讲究分寸,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
中庸之道的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乃位于中间,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庸乃一般、平常、平凡,泛指通用不变的处人做事的方法。中庸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要恰到好处,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
范德华提出物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启示我们,人生就是要学会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调节好这些距离的人文思想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它不但会使我们的人生,而且还会使我们的社会走得更远、更久、更和谐。
事物常常是隔行如隔山,但人生却总是隔行不隔理。范德华力与中庸之道就是如此,范德华力属理科,是自然观;中庸之道属文科,是人生观。二者虽属不同学术领域,但哲学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却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每个知识分子,每个有思想的人,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积累和对人生社会的不断思考,总有一天会对某个自然规律或现象产生思想升华,感悟出其中的哲学道理。这时,他就真正打通了文理壁垒,把自然观和人生观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科学家变成了哲学家,从专家变成了大家。
中庸之道与催化平衡
1.中庸之道与化学催化
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中,做事特别讲究一个“度”字。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答: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故凡事适度就好,过犹不及,不能做的不够,也不能做的太满。过分和不及不符合中庸之道。中庸就是要恰到好处,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最优化”。
化学中催化剂应对反应物和生成物产生吸附能力,好的催化剂产生的吸附能力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催化反应的核心就是催化剂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中庸”相处。“催化”乃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吸附、结构重组、电荷转移、旧键断裂、新键生成和产物脱附的六个过程。这六个过程未必每个催化反应都包括。然而,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和产物脱附始终是催化反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开始和终了步骤。只有吸附和脱附都适中,催化才最有效。适中就是“中庸”,中庸之道与化学催化在这里找到了共同点。由此可见,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
2.中庸之道与化学平衡
化学上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化学平衡。一切化学反应在平衡状态都是稳定的,在非平衡状态都是不稳定的。非稳定状态一定会向稳定状态移动,最终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同样在人类社会中,一切左倾或右倾的做事方法都是有缺陷的,都会对做事效果不利,它不但会破坏做事的暂时预期效果,更会影响做事的效率,大大延缓了人们实现终极目标的进度。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左倾和右倾对革命的危害是一样的,即一切激进和消极的做事态度都不好,只有中庸才是最佳的做事方法。
总之,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平衡才是世界的终极目标。平衡是形而下的俗语,若把它延伸到人文领域,平衡就是平等、公平。若把平等公平在人文界再延伸,平衡就是中庸公正、和谐稳定。中庸公正、和谐稳定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终极价值观。平衡、平等、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本质都是为了中庸。所以说,中庸之道是平衡平等之道,是公平公正之道,最终也是和谐稳定之道。总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它不但是儒家璀璨的思想精华,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利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