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期:量纲诱发的文化思考(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近百年来,我们对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少之又少,原因就是我们重视非逻辑思维的定性学问,而忽视逻辑思维的定量学问。当今,我们考大学或出国求学的学生,仍多回避数学,舍理工求人文,特别是喜欢容易当官、挣钱、出名等形而上的管理、金融、表演等专业,回避形而下的数理化以及工科等专业,特别是还出现了贪图享受,不想费脑筋,不想吃苦等坏习气。这些都是我们现行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尽快改革。
中国传统文化多偏重人文学,人文学多是定性的非逻辑思维。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知识多为定性知识,难计量,难复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可意会,难以言传,更不能用公式计量表达。因为数学作为逻辑思维的工具,不适于人文社会领域中非逻辑思维的研究和应用,所以我们的文化缺乏数学的逻辑和思辨能力,擅长大而化之,重定性轻定量。历朝历代循环往复,社会进步极其缓慢。
另外,当今教育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更需我们注意和反思。如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所言: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撇开形而上的“立德树人,德为先”不说,就形而下的逻辑思维的定量学问而言,原以中国为师的日本,早先也是忽视精确定量的,后师从欧美,追求精确定量,生产的电器、汽车等享誉全球。一百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严复先生就认为,西方民主富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逻辑的发达,逻辑的本质是数学。未来的科技强国离不开理工,重视理工就必须重视数学。这是我们理性的开始,也是我们逻辑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开始。
数学的规律实际上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只是以抽象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信息时代里面,许多东西都离不开数字化,如:数字电视、数字冰箱甚至数字地球等等,其实背后都离不开数学。伽利略认为:宇宙就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如果你不懂数学,要想认识宇宙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也说:纯数学能使我们发现概念和联系这些概念的规律,给了我们理解自然现象的钥匙。数学声誉高的另一个理由是它能使得自然科学实现定理化,给予自然科学某种程度的可靠性。它的命题是绝对可靠的,无可争辩的,而其它的科学经常处于被新发现的事实推翻的危险。有些学科论文的半衰期非常短,我们常听说某学科五年前的论文到现在已经没什么价值了。但你看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用了两千多年,勾股定理到现在我们还是一直不停地用。总之,数学的生命是永恒的,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爱因斯坦认为,近代科学出现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的发明和系统实验对因果关系验证的发现。这就解释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西方,但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国的原因。
综上所述,一个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若失去了逻辑和数学思辨的能力,就会失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灵魂,从而也就改变不了其落后的命运了。中华民族要想崛起,要想强大,要想重新引领世界的未来,就必须重视逻辑推理和实验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原理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想走向世界,引领未来,就必须重视科学和技术。
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亚里士多德等贤哲重定量,以精确的数值为支撑,重视严密的逻辑推导,孕育出了现代的科技文明。近代国际上推崇的STEM教育也是如此。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它就是强调以数学为工具的先认识世界,后改造世界的多学科交叉过程。
数学是逻辑思维的工具,可定量精确地描述自然科学,是科学、技术、工程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数学是我们描述自然的符号,它让人信服的一个根源,在于它的结论和概念是运用逻辑方法得到的。逻辑方法和概念都是以客观规律和人类数千年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
数学研究量与形,量与形是事物的基本属性,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这两个属性。很多东西的量与形决定了它们的主要性质,这也就是数学基础而重要的价值所在。分开讨论量的属性和形的属性都是不够的,两者必然会有联系、互相有制约。数学分支之间的联系互相渗透,是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的,它有力的推动了数学的前进,并揭示了这些分支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现实世界的关系。举个例子: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场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现在非常强调学科交叉,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学科其实都是现实中间不同角度的反映而已,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对这个现实有更全面的认知。这有点类似于盲人摸象,每个学科可能只摸到一个局部、一个侧面而已,把所有的合起来,我们就会对这个“象”有个更完整的认识了。
中国文化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了儒家独大的人文精神,即重人性,缺理性;重定性,缺定量。儒家中庸之道讲究的是“求同存异”,从小接受“守一”、“齐一”、“重圣贤、遵古训”的思想,缺乏科学发展所需的质疑、批判、创新、挑战权威等精神,影响了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五四运动,迎来“德先生”和“赛先生”,唤醒了中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直到现在,我们才真正进入了科学和人文和谐发展的新时期。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中西融和,洋为中用。中国文化正在与时俱进,不断补充丰富,不断从世界先进文化,特别是高科技成果中汲取营养,发展创新思维。总之,中国文化正在逐步融入世界,影响全球,必将对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