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期:点、线、圆的人文哲理(上)
理论就是从复杂中凝练出简单,从现象中寻找出本质。如果没有点、线、圆的科学抽象凝练,人们就难以找出平面几何的本质和规律。那么从几何学的点、线、圆中,我们还能抽象和凝练出怎样的人生哲理呢?
点与人性的弱点
在平面几何学中,点是最小的,最微不足道的。然而,无数的点连在一起形成线,无数的线靠在一起构成面。没有点就无法形成线,没有线也就无法构成面,所以点是平面几何学的起点。点是微观的,面是宏观的,一切宏观都源于微观,一切大事物都源于小事物。人生的每一步就是人生的一个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生之路就是这些点连接而成的。所以,我们必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失足,会造成千古恨。
然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注重小事,或常常小题大做。如有人买了一张书桌,抬回家后发现桌面上有一个擦不掉的斑点,即有一个小的缺点。于是,他总是下意识地去看或想着这个斑点。如果这个书桌不属于他,他对这个斑点就会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并且认为那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缺点。但是,一旦这张书桌属于了他,他就总是会下意识地去看或想着这个斑点,这个缺点就变成怎么也看不顺眼的致命弱点了。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本质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有时可以保护我们,但有时也会毁了我们。
另外,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应以点代面,小题大做。尤其是在评价某个人时,更应从大处着眼,从宏观全面的角度出发,不要吹毛求疵,放大某个人的小缺点,而错误地将其全盘否定。
线与事物的变化规律
1.抛物线与事物的发展模式
任何事物都会有产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这些事物中有不少遵循着抛物线型的发展模式,它们从诞生开始,就沿着抛物线的轨迹,不断发展壮大,到达最强盛的顶峰后,就会转入衰退期,然后不断衰落直至灭亡,最后完成了这个事物的生存周期。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有起点就会有终点。古人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人生的抛物线顶峰有的高,有的低。高的不一定就伟大,低的不一定就渺小。人生事业顶峰辉煌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过辉煌。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只要能为人类的文化殿堂建设添一块砖,加一片瓦,你就没有白活。所以,我们必须在有生之年做一些有意义的,能时常让后人记起的事。
人生的抛物线跨度有的大,有的小。大的并不一定就意义大,小的并不一定就价值小。虽然人们希望自己能够长寿,但是人寿命的长短是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对于命运,人们只能在自己不可控制的或长或短的一生中,尽善其事,这样人生才能了无遗憾。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生从起点到终点是极其短暂的。美丽不会恒久,所有的颜色都有褪去之时,所有的辉煌都有暗淡之日。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争取在有生之年做出一些对人类有价值的事。
2.切割线与质量互变规律
割线与圆有两个交点,而切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切线与割线是两条性质完全不一样的线。然而,当割线在圆上平行移动时,割线与圆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这就是哲学上讲的量变。当割线在圆上移动到最后时,割线与圆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就会变成零,即割线与圆的两个交点重合为一点,这时割线就变成了切线。哲学上把这个现象叫做质变。
任何事物在运动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变化分两种,一种是量变,一种是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飞跃,也就是说事物性质的变化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质变。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人与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圆与做事的最佳方法
圆规画圆时,先要确定圆心,然后把圆规的一只脚固定在圆心上,旋转另一只脚即可画出完整的圆。若圆心不定,那么画圆只是梦想。人生亦然,生活和工作是否圆满,就是要看其生活和工作的“圆心”(即重点)是否确定。生活和工作的重点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和“脚”。
“心”就是人的思想即精神,是人做事的软件;
“脚”就是人的身体即物质,是人做事的硬件。
心念心信指有想法,是做事的理论;脚动行动指有做法,是做事的实践。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圆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生的学习、阅历和理想信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然而,在固定的一段时间内“圆心”又是确定的。在这个时期内,心不定则方向乱,方向乱则虚度人生。故只有确定“圆心”,人生才能有所作为。总之,人生的作为需要心与脚的协同,心与脚的协同有如下四种情况。
心动脚动,胡作非为。心定脚定,无所作为。
心动脚定,痴心妄想。心定脚动,心想事成。
人生画圆的半径与人的贫富、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关系等条件有关。条件越优越,人生画圆的半径就越大,人生的作为就越大。人生的圆心和半径确定后,人生事业的成功因素多依赖于持之以恒的行动。在一定时期,人生做事的最佳方法是心定脚动。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随波逐流,并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付出行动,才能实现理想,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