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期:点、线、圆的人文哲理(下)
圆的现象本质和感悟
1.圆的现象
圆的现象是指那些周全光滑、无棱无角、自然流畅等周而复始、无始无终的现象。所有的恒星都是椭圆的,绝没有四方和三角等形状。那些不成熟、不圆的恒星,因体系的能量大而不稳定,最终也会趋于稳定的椭圆形。
地球是圆的,并且圆的太阳和月亮又赋予了它独特的生命力,使得地球演化出了植物。植物同样也遵循圆这个自然法则,树干是圆的,树干的年轮也是圆的。树干越圆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从而就可支持树木长得更高,更能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寿命就更长,这样就有了千年古树。
地球的形态是圆的,它围绕地轴作圆周自转运动,形成二十四小时的昼夜循环交替,从而让人们能按时作息,劳逸结合。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黑与白,理解了善与恶。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公转运动,形成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暑循环交替,使大地万物得到休养、补充和平衡,让人们体会到冷与暖,理解了冷淡与热情。
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不停地循环往复运动。这个周而复始的运动造就了地球万物的循环。循环就是圆,圆就是万物的和谐往复。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关乎与圆有关的太阳和地球的运动。
总而言之,人和其它生物的生命节律现象,都与周围环境物理场的周期性(太阳和地球的循环往复运动)变化密切相关。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环境节律,这些环境节律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了地球上生物乃至万物的生存节律。
2.圆的本质
圆的物体易于运动,摩擦力小,生存和发展的阻力最小,是最中庸、最和谐的典范。同样表面积的物体,球的体积最大,即球的容量或装载能力最大,空间最节约,最和谐;同样质量的物体,圆物体表面积最小,表面能最小,体系最稳定,最团结。圆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是一个永恒持续的无限循环。总之,圆是团结合作的产物,圆是循环和谐的典范。
大至星球,小至原子都是圆的,甚至,我们可以把整个宇宙也看成是一个无限大的圆,这个圆同样也进行着周而复始、永恒的循环运动。即圆最平凡、最常见,能够广泛地存在于宇宙和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这赋予了它无限的壮观、生机和伟大。
行星运行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轨道近似于圆时的用力最小、最平均。在自然的万有引力作用下,一切自然物体都有形成圆的潜力。因此宇宙中的物质倾向于把自己塑造成近似的球形或圆形来获得最大的稳定性。
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着吸引力和排斥力,而且,一切物体按照吸引力和排斥力趋于平衡的方向发展,这是每个物体的基本属性,也是宇宙的自然法则。不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所有的演化都遵循这一法则。宇宙中星球的旋转就是引力和斥力的交锋与平衡,两力交锋越平衡星球就越圆,越圆就越稳定,就越能可持续发展。
3.圆的人生感悟
圆的太阳和地球团结合作产生了春夏秋冬,从而由光合作用孕育出了有智慧的生物。由此可见,团结合作不仅可产生新事物,还可产生新智慧。春、夏、秋、冬的作用各有侧重,各不相同,但能轮回循环,交替出现。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生长发育;秋天果实累累;冬天休养生息。春夏秋冬像圆一样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构成了无限完整的循环。
没有冬天,害虫就会积累,万物就不能进化;没有冬天,事物就不能涅槃重生。冬天艰难,但它为事物脱胎换骨做好了闭关清理工作,是进步的开始。困难、挫折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蚌病生珠即是如此。人生的苦难与幸福常常交织在一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没有春天播种的辛苦,哪有秋天收获的喜悦;不经冬天的寒冷,哪知夏天的温暖。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何尝不像春夏秋冬一样,朝代不停更迭,社会生生不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仿佛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无限循环,持续发展。
同样,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也像一个圆。因是果的前提,果是因的结局;新的果会产生新的因,新的因又会给出新的果,所以世上没有绝对因,也没有绝对果。因果是个轮回,它像圆一样,无始无终,交替共存。
圆使世界圆满,有了圆,才有了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赤道极地等。圆是运动的最佳轨迹。没有圆,宇宙无法运行。圆启迪了人类的智慧,使人类从“地心说”走到“日心说”,从地球走向宇宙,从宗教走向科学。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们已知的东西是圆的内径,未知的东西是圆的外径,那么我们知道的知识越多,不知道的知识也就越多。爱因斯坦又说:如果用圆内表示我所学到的知识,圆外那么多的空白就是无知。我感到不懂的地方太多了,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不知道的东西是无限的。
由上可见,一个人越是知识渊博、才华出众,他的眼界往往越高,对无限世界和有限人生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感到自己做的那点事微不足道,他想做的事与能做的事之间的冲突也就越大,他就越谦虚了。
人们的骄傲和错误多半是基于他们的无知!无知无畏,无畏很可能会带来灾难。反之,有知有畏,人越有知识,越是刻苦学习和竭尽全力地追求真理,就会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知行不足和心灵贫乏,就会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与茫茫的宇宙相比何其渺小。这时我们顿感自己的无知,深感自己多么需要谦虚,需要倾听别人的意见,谦卑之心油然而生。所以,只有我们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敬天尊道的觉悟,才能履行好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