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期:研究蚊子获诺贝尔奖的启示(二)
研究蚊子获六个诺贝尔奖的启示
1.研究小蚊子也能获诺贝尔大奖
蚊子事小理不小,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蚊子,却是世界科技研究的热点。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观察研究,每年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的与蚊子相关的论文很多。研究蚊子已获如下六个诺贝尔奖。
1897年,英国军医罗斯不顾生命安危,深入到印度疟疾流行地区考察,证实了疟疾是疟原虫传染的假说,即疟疾可由蚊子从一个病人传给另一个病人。并提出了通过扑灭疟原虫预防疟疾的方案。方案实施后,疟疾流行的势头得到控制,罗斯于1902年获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1880年,法国医生拉维朗发现了发热病人血液中从未见过的病原体,他认定该病原体导致了疟疾,随后这件事得到了英国军医罗斯的证实。拉维朗于1907年获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1927年,奥地利精神医生瓦格纳·贾雷格用疟疾发病时的高烧来治疗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症,发现了用疟原虫接种治疗麻痹性痴呆的治疗价值,也意外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发明的滴滴涕具有杀蚊虫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4年,美国在意大利的许多士兵因使用滴滴涕来扑灭传染斑疹伤寒流行病人身上的虱子而避免了丧生。米勒于1948年获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1965年,美国有机合成大师伍德沃德合成了多种复杂有机物,包括首次以人工方式用7-羟基异喹啉为原料,经过还原、重氮化和缩合等十六个步骤,合成了治疗由蚊子引起的疟疾的特效药奎宁,获诺贝尔化学奖。
2015 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研制出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使得对奎宁类药 物已经产生抗药性的疟原虫重新得到控制,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蚊子引起的疟 疾,获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2.研究小事物揭示大规律
事小理不小,研究小蚊子已获六个诺贝尔大奖。这启示我们:科研要关注细小事物并从多角度分析和解释问题。自然界的许多规律常常散落在不同的细小事物和不同的生活细节中,微观世界里存在着无数的未知真理。每一微小的存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自然智慧的结晶,是整个宇宙的缩影。科研不应重大轻小,以为大事物才有大道理。其实,事物的真正本质,真正的大道理多蕴藏在不被人们看到的细小事物中。小事中蕴涵着大道理,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大问题和小问题,小问题和大问题是有关联的,把很多小问题搞清楚,大问题自然也就搞清楚了。
只有长时间持续地做一件事才有可能有大作为,这就是天道酬勤和持之以恒的回报。一个人一辈子若能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得极其出色,那就是成功。成功就是给小而简单且司空见惯的事物赋予无比完美的意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极小的领域里精益求精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多是如此。这告诉我们:做事不分大小,不分岗位,不分地位;科研不要跟风,不要谋大,要有特色。
要想获得大成果,就得从小事情做起。要有一颗能感受小事的心,无论多么深奥的道理,起初的火花都是在生活或学习的细节中迸发出来的。不要拒绝和忽视身边的小事,要细心观察,问题就在身边,学问就在眼前。社会是最大的课堂,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实践是最好的课题。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认为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哪怕是件小事,都应大胆去做,坚持就能成功,就能在细微之处发现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