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期:研究蚊子获诺贝尔奖的启示(四)
诺贝尔奖与科教体制之问
2011年,屠呦呦就获得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但令人称奇的是她却是一位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SCI论文的普通人。请问几十年来,她为何没获中国科技大奖?为何没被评为院士?为何诺贝尔奖主要设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这三个基础科学领域,每学科一年评三两个人就能风生水起,引领人类的科技未来?为何我们每年分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三大类,且在诸多的学科评出数以百计的大奖,却不能影响世界科技的未来?诺贝尔奖的评审是全球公认的,为何我们的评奖等活动不借鉴其中的优良做法?
一个国家获诺贝尔奖少的原因,常常是其科教落后,创造性不足或机制体制不畅通。我们现在的科研成果听起来伟大,实为跟风,创新性差,愈来愈平庸。沙漠或盐碱地中很难种出好庄稼,创造性差的重要原因是机制环境有问题。从哲学上讲,中国的内因是优秀的,只要外因合适,中国的高科技和教育都能成为世界一流。
我们的科教问题多,急需改革。如薪酬制度,将薪酬和短期成绩挂钩,逼着员工出效益。这对中小企业可能适合,但对于科教则不大合适,现在的考评制度多如此。教育亦然,如我们和欧美国家小学生教育方法就是如此。我们的小学生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孩子们早就不想学习,不想做学生了!很难想象他们上大学上研究生或工作后能创新获诺奖。而国外的学生不是忙着做功课,而是做“项目(project)”,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常聚在一起参观调研、交流学习、讨论创新。国际知名高校选拔学生不仅要看中学时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项目”表现,因为这能体现学生的兴趣,保证孩子的兴趣不会被抹杀,他们的创造力就是国家的未来。
获诺贝尔奖数目多,表面上显示出获奖国的科研能力强,实质上反映出该国整体的教育水平高,是获奖国的教育、科技、经济、人文以及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代表团出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总结要点如下:
①美国学生无论成绩优劣,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②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
③重音体美,轻数理化。
④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随后,也有美国考察团来到中国,参观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总结要点如下:
①中国小学生在上课时把手端在前面,除非老师发问举起右手,否则轻易不改变。
②学生早起,7点后大街上到处是上学的学生。现在多需家长接送,依赖性增强。
③学生的“家庭作业”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④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为优秀学生,期末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结论: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他们预测,再用20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然而,40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育出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00多位知识型亿万富翁,中国却基本没有学校培养出如此人才。
思考一:我们是否高估了管制和纪律的作用,低估了自由和权利的价值?高估了整齐共性的作用,低估了个性张扬的价值?高估了知识训练的作用,低估了创造精神培育的意义?
思考二:真正学习好的标志是什么?我们认为懂得的东西越多越好,学到的东西越多越好,而西方人尊崇新知,即新的发现、创造或创新。如何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如此等等,值得我们深思!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主力
1.自古英雄出少年
但凡社会大发展、思想文化大繁荣的时代,都是青年人才辈出的时代。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渴望创新也是最容易产出新成果的阶段。青年人才拥有奋力创新的激情和理想,具有活跃的思维、充沛的精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创新精神,是社会组织创新的强大动力、重要活力。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青年都是我们的榜样,举例如下:
布拉格父子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小布拉格纠正其父错误获重大贡献,25岁小布拉格与其父同获诺贝尔奖。
32岁R.D. Broglie的博士论文电子波动性于1929年获诺贝尔奖。
25岁Watson和37岁Click(04年去世)在Science发表DNA双螺旋结构论文,1962年获诺贝尔奖。
26岁研究生J.R. Schrieffer发表的超导理论论文,1972年获诺贝尔奖。
26岁的R.L. Mossbawer获博士学位,其论文穆斯堡尔效应1961年获诺贝尔奖。
22岁剑桥研究生B.D. Josephson发现约瑟夫效应,1973年获诺贝尔奖。
加州大学32岁的葛洛斯与其22岁研究生威塞克发现“夸克局限”现象。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24岁普利泽发现“渐近自由”,解决了“夸克禁闭”现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俄国24岁Tswett的博士论文《色谱分析原理》使难以分离化合物用一把剪刀可剪开。在此基础上,38岁的Synge和42岁的Martin发明了分配色谱分析法,并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另外,剑桥大学的牛顿22岁建立微分学,24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26岁建立积分学。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36岁发表广义相对论,从此改变人们的世界观。爱迪生30、32、33岁分别发明留声机、白炽灯、电车。比尔▪盖茨21岁创办微软,改变了时代发展进程,连续十余年为世界首富。马克思30岁出版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如此等等,青年才俊辈出。总之,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是创新的主力,知识分子创造高峰期在25—45岁之间。
2.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刻苦勤奋是青年成才之必需。人的智商有高低之别,生活经历、外部条件多有不同,但刻苦勤奋者,必有所获。青年时期刻苦勤奋,会成为一生的铺垫。除此之外,融入主流也是青年成才之正道。青年从现实的工作、环境出发,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有机融入所在的社会组织,与组织团队的目标紧密结合,才易取得成功。
中华民族的未来归根结底要依靠青年。唯才是举,大胆培育,起用青年人才,使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发现青年人才后,应创造有利于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积极培养,促使其充分发挥潜力,特别是应宽容他们短暂的不适应甚至失误,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