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期:生命本质的思考(一)
生命的有限性与自然的无限性
环境造就人,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生命的高级形态。生命的生存形态和运动规律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生命从哪里来,必然打上那里的烙印。人来自地球,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而来的产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早已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达成了平衡,即人体与地球表层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基本一致。地球表面多的元素,人体中也同样多;地球表面少的元素,人体中也同样少,具体如下。
生命是由地球上的无机物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即生命的基础是无机物。无机物复合到能自发进行新陈代谢时,生命就诞生了。生命是物质世界进化的高级阶段,是迄今为止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最高境界。生物界的一切生命形态都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元素经过了数亿年漫长的组合、筛选、进化,即经历了分子、原子等一切可能的随机排列、组合、选择和淘汰后,才形成了现在符合自然逻辑的生命存在形态。
正如《道德经》所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其中,道乃自然规律;德乃生命特性;物乃一切存在;势乃环境条件。生即产生形成;畜即养育繁衍;形即表达呈现;成即成熟完善。
进化论告诉我们,生命进化是永恒的,落后的生命形态不断消亡,先进的生命形态不断出现。在进化的过程中,生物物种的数量在减少时,其物种的质量必然会提高。总之,生命是地球上各种物质成分不断优化组合的结果,其本质就是物质特性的综合反映。整个生物界就是这样不断进化,薪火相传,持续发展的。虽然自然是无限性的,生命是连续的,但是对于每个生物而言,生命又是有限性的。生命的有限性与自然的无限性简述如下。
1.生命的有限性
人的生命离不开氧气。一旦离开氧气,人生命的一切源动力反应就会停止,生命就会终结。人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体系,空气中的氧化剂氧气从人的鼻孔吸入,还原剂食物从人的口腔经咀嚼磨碎进入胃。最终,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的能量用来维持生命的新陈代谢。生命这个开放体系如同复杂的化工厂,有原料的输入,有产物的利用,有废物的排放。
从化学角度看,人这个生命体系就如同一个四口烧瓶,一口进氧化剂氧气,一口进还原剂食物,一口排液体废物尿液,一口排固体废物粪便。鼻子既是原料氧气的入口,又是废气二氧化碳的排口。由此可见,人体是一个开放体系,它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和能源经其利用后,又向环境中排放出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一切开放体系皆如此,工矿企业更不例外。
虽然生命离不了氧气,但是氧气反过来又会限制生命。人只要吸入氧气,他的寿命就是有限的。因为,氧在人体中维持生命运转的同时,还会在人体内产生对生命不利的多余游离基氧。这些多余的游离基氧会使构成人体的物质受到氧化破坏,从而导致人体的衰老和变异。由此可见,老化的本质就是氧化。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喝茶等方式及时地清除人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多余游离基氧,从而可以稍微减缓生命的老化,延长一点寿命,但是我们仍然避免不了生命的氧化老化。所以说,人和依赖氧气生活的一切生命都是有限性的,长生不老纯属无稽之谈。
2.自然的无限性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它们的分子量和各自占空
气体积的百分数以及在人体中的作用见下表。
表 空气成分及其在人体内的作用
物质 |
分子量 |
含量(%) |
在人体中的作用 |
N2 |
28 |
78 |
生命构架与遗传 |
O2 |
32 |
21 |
释放食物中存储的太阳能 |
CO2 |
44 |
0.03 |
生命动力的废物 |
H2O |
18 |
少量 |
生命中一切生化反应的媒介 |
由表可知,空气的所有成分中,二氧化碳分子量为44,最大最重,它多下沉在地球表面。这正好为地表面的植物光合作用做好了准备,但是其浓度高时也会产生不利的温室效应。氧气的分子量次之,为32,是植物利用太阳能后的释放物,它飘浮在地球表面供生物呼吸使用。水的分子量为18,最小最轻。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飘向高空,形成云层,云层在环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自然界大气层的一切气候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同时,由这些气候现象又衍生出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河流、植被等。从这一点上讲,水造就了气象万千和生机勃勃的自然界。然而,从根本上讲,水分子的这些运动都离不开太阳辐射的能量供给。所以说,地球上的一切运动和变化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太阳。太阳既是我们的造物主,也是我们生存的呵护者。
空气中氮气含量最高,为78%。它不但维持了地球生命存在的适宜温度,提供了传声的媒介,而且氮元素还是构成生命中DNA和蛋白质的基本元素。空气中的氮看起来简单,但植物是如何把它变成蛋白质的机理至今仍是个谜。
综上所述,空气中仅四种基本成份就构成了无数的自然现象,如果这四种气体再加上地球表面的各种无机物,那么,在太阳能的辐射下,地球表面自然就会形成丰富多彩,数不胜数的无限变化和更替的现象和事物,这就是自然的无限性和大道至简性。大自然就是这样本质简单,现象无限,这怎能不让我们对其产生无限的思考、探索和敬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