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期:什么是医学中的人(中)
人寿命的有限性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寿命,都会遵循产生、发展壮大和消亡的过程,生物也不例外。正常死亡的寿命是生物的自然寿命或叫理论寿命,不同生物皆有其理论寿命,且理论寿命有长有短。
人的理论寿命值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应在260岁左右。但实际情况是,人出生后,不断地受到外界各种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种突如其来和不计其数的疾病摧残,从而使得人还没有活到人生的理论寿命值,就已寿终正寝。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延年益寿,使其寿命不断接近这个理论值。
人的死亡多由各种疾病造成,影响人寿命长短的因素常是各种疾病。即使这些疾病都不存在,人仍然会有其与生俱来的正常新陈代谢产生的人体各种细胞和组织在地球表面丰富的氧气中引发的氧化作用,这个氧化作用也会导致人体的老化,同样也会让人寿终正寝。总之,由于人是个具有还原能力的有机物,这个有机物一定会在充满氧气的大气圈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终使生命体这个有机物变成氧化产物,导致生命破坏而死亡。所以说,死亡是一切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造成死亡的一切原因都可看成是疾病。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任何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的说法,都没有科学道理,皆是无稽之谈或异端邪说。
人的出生就是死亡的开始,人生就是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只要人在环境中生存,死亡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然而,人类可以通过改善生存环境,提高自身素养来延长其寿命。在正常情况下,人寿命的长短与其外在的生存环境质量和其内在的自身素质修养有关,并且是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综合体现。环境质量好,人的寿命可延长;个人素养好,人的寿命也可延长。
古人云,智者寿,仁者寿。然而,智和仁皆属人的自身素养范畴,古人未提及环境对人寿命的影响,这说明古人的生存环境鲜有污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现在人们要想长寿,不仅要修养身心,还必须改善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是人类生存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猛增,对人类及各种生命系统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提出一系列措施,如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再慢慢减下去,到2060年,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这就是“碳中和”。总之,人类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好自己,才能延年益寿,幸福生活。
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
1.科学研究的成果
行为学家克拉特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水池中心放入一只小白鼠。小白鼠利用其胡须测定方位,几次实验它都能安然无恙地游出水池。然而,当小白鼠的胡须被剪掉后,它无法测定水池边沿与自己的距离,只能毫无目的地东闯西撞,消耗体力,最后它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游出去,干脆放弃了努力,几分钟后沉至水底毙命。
动物在生存彻底无望的前提下,往往会强行结束自己的生命,即意念自杀。意念也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有人统计了乳癌患者的存活率,发现很多有顽强求生愿望的患者能顺利战胜癌症,而一些悲观的患者即使手术成功也会相继死去。因此,意念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样,人的意念、精神、信仰和希望对人的健康生活以及事业成功影响很大。这就是哲学中所讲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动物学家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一个没有盖子的杯里,结果它轻而易举从杯中跳了出来。第二次,他们用玻璃盖住了杯口,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都撞到玻璃盖,无法跳出。过了些时候,动物学家把玻璃盖拿开,跳蚤也只能跳到杯盖的高度,而不能跳出杯子。动物学家又继续降低杯盖的高度,结果跳蚤也随之不断降低起跳的高度。一段时间后,跳蚤几乎放弃了起跳,待在杯底不跳了。跳蚤不再做任何努力,也不是完全消极,毕竟它适应了新环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外界的阻碍消失后,跳蚤仍不能恢复原有的生存能力,就是一件悲哀的事了。
人生亦然,一旦其思维或行为习惯养成定型后,就会形成思维惯性或行为惯性。优良的思维或行为惯性对人类有积极作用,不良的思维或行为惯性对人类有消极作用。在消极状态下,人们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重新定义:如我没办法、努力没用、环境太恶劣、没人帮我等。一旦人的精神崩溃,奋斗的勇气和求生的欲望就会消失,人的新陈代谢就会逐渐停止,人的生命和事业也必将随之衰弱。由此可见,人生好习惯的养成极其重要,同时,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正所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总之,一切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生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
2.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精深博大、积极向上、益于健康。《黄帝内经》讲:人病心不病,病也不病;心病人不病,不病也病。 由此可见,人的精神状态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90%的疾病都和精神压力有关。病由心起,魔由心生。精神一倒,身体必老。人老心不老,老也不老;心老人不老,不老也老。老对人生而言就是一种病。只要希望在,人生很难老,生活会美好。
郭兰英《人说山西好风光》歌曲中所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八。”这里的志气就是希望和追求,就是精神和理想,也就是我们的信仰和信念。信仰信念不但能让人精神抖擞,健康向上,还能让人充满力量。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由上可见,人对疾病的态度,同样也会影响疾病的变化。乐观向上的正面情绪,如坚强和勇气、信赖和博爱等,都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反之,堕落和冷漠、愤怒和害怕、压力和忧郁等则会削弱人的免疫功能。当人们积极快乐地生活和工作时,会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强化免疫力。反之,心态消极萎靡不振的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像被触动了机关的器械,全身都会紧张,心神不安,白白消耗着自己体力和精力,最终伤害健康,疲惫不堪。
《黄帝内经》又云: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静是指人的精神、情志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无杂念,就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其实,静的意义很广泛,不是单纯的静止不动,而是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受到外因冲撞时,能有豁达的心胸去包容,去体谅,而不是马上进入热战状态,唇枪舌剑一番。人在入静后,大脑回到了正常的生理状态,非常有利于人体全身的调控,这就是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另外,国学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同样可调养我们的性情,既有益人生,又有利健康。
仁慈之人,慈眉善目,宽容大度;
义勇之人,中气十足,侠肝义胆;
礼仪之人,秉规持范,沉稳大方;
智慧之人,思维敏捷,虚怀若谷;
信用之人,忠信诚实,信守承诺。
不懂“仁、义、礼、智、信”,没有爱心、冷漠无情、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投机取巧等行为,终将会影响和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吧!它既可使我们处事通达顺变,灵活地调节自己的生存环境,还可使我们修身养德,延年益寿。
综上所述,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有关。心事重重、沉闷愤怒、悲观固执、忌妒贪婪等消极负面的情绪有损健康,而豁达大度、乐观浪漫、存满爱心、大公无私等的情绪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