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期:什么是医学中的病(四)
疾病、治疗和生活的误区
疾病和治疗的误区:一是把疾病看成是一个完全有害的生物过程。其实,疾病只不过是生物体对异常刺激作出的特异反应的总和,是进化适应的一种体现。疾病(至少一些慢性病)对人类的进化是有益的。对个体而言,疾病不仅是一个生物过程,还是一段经历,有时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经历。它不但对人的生理有利(或许是免疫力的提高,或许是机能的增强等),而且对人的心理更有利(或许是阅历的增加,或许是修炼的提升)。总之,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疾病的苦难对人生不全是害处。
二是认为所有的病症都需治疗。这或许是观念上的问题,或许是医疗市场的需求。医学发展到今天,附带着太多的过度医疗。其实,有些病症没必要去治疗,也许不治疗就是最好的治疗,因为上帝给生物体预设的一些所谓的“症状”是保护性的。
三是把治疗当治愈。有文字记载的疾病有几千种,而真正有确凿证据治愈的只有42种。医学能完全治愈疾病的几率很小,医学治疗常常是帮助和安慰。医生多是仁义之人,给人心理的关怀多于生理的治疗。正如特鲁多医生所言,医生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四是病人过于依赖和相信技术。“技术至上”违反了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的哲学思想。其实,医学从来都没有与文化分开过。宗教、哲学、教育、社会、经济等任何能决定一个人生活态度的东西,都会对其疾病产生巨大影响。技术至上的弊端是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是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现代人的生活有两大误区:一是文明为我们创造了越来越优裕的物质条件,远超生命所需,那超出的部分固然提供了享受,但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复杂,离生命在自然界的本来状态越来越远。二是优裕的物质条件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在精神上变得平庸和脆弱。这很容易使我们的生命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其生存力日趋减弱,这才是人类未来真正共同面临的最大的疾病根源。
疾病治疗与个人修养
1.病是人最好的朋友之一
当你生病的时候,病会告诉你,你的生活出现了什么问题。如果你听它的,然后改正,那它自然就会走掉。所有的病都只是个名字,但我们不知道它实际上是什么。比如你受了风寒,它就会用咳嗽或流鼻涕告诉你。吃了不新鲜或不卫生的东西,它就会用拉肚子告诉你。如果它不告诉我们,那我们就不会知道我们身体出了什么事情。病不是敌人,是善意的提醒。我们应该感谢病,而不是痛恨它。例如,有人从小身体不好,然后去学武术等,坚持不断地锻炼,最后他的身体变得比其他人都要好。
2.人常常不需要找医生
一个人怎样处世,身体就会怎样去表现。有个病人最近工作压力特别大,晚上应酬也多,经常喝酒,血压很快升高。其实,他只要改变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血压就会降下来,根本不用找医生的。因为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医生也不会有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把病治好的,不是对面坐着的那位老中医,不是他用的那根针,不是他的按摩手法,不是我们喝下的那碗汤药,而是我们自己。
药王孙思邈给所有人看病,首先是看病人的精神状态,是高兴还是伤心;然后再问病人的生活方式,看看是不是有不良生活习惯,最后给他一些建议。如果还不行,他就给病人一些食疗的方法,再不行就做按摩导引,再不行就扎针,最后才用汤剂。吃药是最后才使用的手段,外科的组织切除从不使用。
疾病不一定是坏事。不同的症状,有着不同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去找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因为不改善生活习惯,这个病永远治不好。
当你想问题的方式改变了,心态就发生很大的改变,很多精神或思想方面的心理疾病就会不见了。人的生理疾病多是由其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若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做好了,人就会变得轻松无病。若人的心理或生理有一个没有做好,我们就只能就医去了。注意,现在人们过于强调就医,过于依赖医生和医院,这是非常不正常、不健康的。
3.个人修养是治病防病的前提
养生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处于一个和谐平衡的状态,但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所以方法也不一样。不同的人,要根据他周围环境的不同,尽量让自己适应环境。人首先要靠自己,医生的作用只是帮助和引导病人往最好的状态上走,让身体回到和谐的状态。好医生眼里,没有病这个概念,所有的病都只是每个人身体内部存在的各种不和谐或者不平衡。医生和患者的努力方向是去调整这些不和谐和不平衡。
很多癌症病人的病情恶化,是从他得知自己患癌之后。其实,患癌症后,医生总是喜欢强调最不好的结果,患者听到之后就会害怕,然后病情就恶化了。发现肿瘤怎么办?首先不怕不慌,问问自己:我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有什么不好的心事?有没有不良的生活习惯?相信癌症是自己的朋友,肿瘤的出现是在提醒自己反观自我,看看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还不自知。病人本来正气就弱,害怕定会进一步降低免疫力,导致各种病症出现并加重。这时,建议:一是离开熟悉的人群。亲友们的过度关心会时常提醒他自己是个重病人,反而会让他更难受。二是改变节奏,改变动静,接触不同的山水风景、不同的人,把视野打开。三是调整作息时间,调整饮食,让身体内部运行正常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