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期:中医的特点与问题(四)
中医西医各有千秋
中医和西医是建立在不同视角和层次上的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中医是全面整体论,西医是分析实证论;中医是宏观调控,西医是微观治理。西医好比是显微镜,它看得仔细真切;中医好比是广角镜,它的视野很宽广。中医有中医的长处,西医有西医的优点,我们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西医,也不能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中医。
西医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机械观,它在治疗疾病时,多将病人的身心截然分开,是人与自然相互脱离的机械人体模型。而中医持有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体系统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广泛存在的有机联系。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一种以身心一体、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处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关系之中)为基本特征的有机整体自然观影响下的学问,其人体系统模型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建立的人体模型。
影响疾病的因素分为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四类,其中生理因素是基础,其它三个因素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延伸。哲学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是形而下的科学研究范畴,意识是形而上的精神研究范畴。西医更多地强调生理对疾病的影响。而中医在肯定生理因素的同时,更多地强调心理和社会对疾病的影响,即重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中医重经验,靠理论定性,宏观玄妙,一专多能,无形可鉴;
西医重证据,靠设备定量,微观实在,门类繁多,有形可循。
中医重状态,重精神,重整体,重联系,重抽象,重和谐,重心理;
西医重过程,重物质,重细节,重现象,重具体,重自强,重生理。
中医多为黑箱理论,常是状态函数;西医多为白箱理论,常是过程函数。中医以整体、系统、多层次的方法解释生发病机理与转归,讲药食同源,一般不需要动物实验;西医以科技实证为优势,把生物医学、人体建构、分析方法搞得条理清晰。中医重表象,是人们在生产力落后的社会条件下,靠自身长期反复的生活实践,一代代积累下的经验总结;西医重本质,是在生产力比较发达,自然科学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有组织科研形成的实验成果。
总之,中西医各有千秋,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中西医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兼容发展,必然会更加全面地推动医学科学的深入发展。
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中医和西医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其本质区别是:中医是从宏观到微观,西医是从微观到宏观。即西医必须找到致病的原因,中医必须分析致病原因引起的人体健康生理的异常表现。
中医偏哲学,重心理和病状、重宏观和艺术;
西医偏科学,重生理和病理、重微观和技术。
西医很强大,但中医更伟大!医学是生命科学的守护神,中医是“文神”,西医是“武神”。“文神”重精神和人文,“武神”重物质和科技。文武之道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无高低贵贱之分。
中西医各有特色,它们既是两种认识论,也是两种方法论。二者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但却又殊途同归。西医认为,人体的功能要靠各种激素调节,同样,中医认为“气血”二纲最重要。中医的气类似西医的激素。中医的血不但是有形的物质,而且是阴阳物质运达各组织靶器官及靶细胞的流动载体。所谓“气滞、血瘀”就是指西医的激素失调及营养物质在血液运行中不通畅。
中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全人类医学宝库中的共同财富。
人们必将会把传统的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中医和西医在冲突和共存中逐步走向融合,并最终形成一个全新而统一的医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全面、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化。中西医的结合终将会成为哲学与科学,艺术和技术融合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