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期:科技与人文之我见(上)
世上学问分两类,一是研究形而下的物质学问,即自然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二是研究形而上的精神学问,即人的情感、道德、宗教和信仰等。研究形而下的物质学问属科技,研究形而上的精神学问属人文。
如何寻找一条打通科技与人文的途径,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沟通融合,增加自然科学的功能,以托物言志,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如何使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与人文修养得到平衡与协调,使其同步提升?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科技与人文看似隔行如隔山,但却隔行不隔理。科技本身无情感,但研究它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从事科学研究不仅可揭示自然规律,而且还可通过进一步类比联想,借物抒情,升华出人生哲理,实现科学到人文即物质到精神的飞跃。
科技乃人文重要源泉
自然界充满生机,处处都有哲理。它为人类敞开了一切真理之门,使人类不断前进;它以广博的胸怀包容一切,倾心奉献,默默无闻;它为人类既提供物质营养,又提供精神支柱。大自然不是精神,但却孕育着精神。科技不但能直接体现自然的力量,还能间接地折射人类的美德与智慧。
浩瀚无垠的宇宙随时随地赋予人类思考的内涵和意义并启迪人们的智慧。自然界中充满了智慧,探索自然就是探索真理。自然和真理是伟大的、永恒的,一切思想源于自然。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潜在资源。人只有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向自然学习,才能从自然中升华出无限的精神财富。人类需要自然的沐浴,无论人类多么伟大,假如没有自然的滋养,人类将很快消亡。只有用心体会自然,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科学揭示的宇宙,井然有序,合乎情理,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样板,值得人类借鉴、学习、模仿和追求。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独特地把自然观与人生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科技与人文一体化思想的典范。其散文采用鲜明的科学表征,连类比喻,形象丰富,借物喻人,博大精深。如他的压卷之作《劝学篇》中,取譬设喻几乎占了全文的一半。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常见的自然现象,反映出深刻的人文哲理。“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认为,君子的生性并无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即从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本身,通过感悟、思考而获得启迪,内化为自己的生存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万物皆蕴理,格致方得之。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等,无一不是以科学技术水平来作为衡量标识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科学技术贯穿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全过程。没有科技,人的寿命是短暂的,人类生活是愚昧无知且极其单调的,它使人类摆脱蒙昧获得智慧,不断淬炼和升华理性。没有科技,人类文明无从谈起,人类的精神也无从谈起,人类目前拥有的一切,都将成为空幻。因此,科技是人类文明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近几百年来科技发展的成果,比人类数千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总和还要多。自然科学的涓涓细流,汇聚到人类思想文化的洪流中。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等学科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存环境,同时也全面彻底地改变了人们过去陈旧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使人们从几千年来落后的以唯心主义为主导的精神生活中解放出来,以现代崭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来分析和看待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