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期:对文化的理解(下)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差异
西方人崇实重艺,勤于动手,做事有迹可循,有数可推,重视科学,善于用逻辑实证法去追求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征服。中国人运虚重道,勤于动脑,热衷于“修、齐、治、平”,强调道义,善于用形象、情感以及想象来体会与领悟精神世界。
中方重合,讲集体主义、团结合作,公权多;
西方重分,讲个人主义、独立自主,私权多。
中方重演绎和感悟,伦理道德发达,探讨主观世界求善多;
西方重归纳和实践,科学理性发达,探索客观世界求真多。
中方以求真求知为手段,热衷于对人性伦理的思考,权利至上;
西方以求真求知为目的,热衷于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金钱至上。
中方重演绎综合,讲整体,务虚模仿多,赞赏多识,精神至上;
西方重归纳分析,会分解,务实开拓多,憧憬新知,科学至上。
中方重精神和形而上,定性文化多,上层建筑占优势,虚多实少;
西方重物质和形而下,定量文化多,经济基础占优势,现实可靠。
2.生活方式的差异
在饮食待客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中国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特别是近代管理欠缺的影响,产生了铺张浪费,不珍惜民脂民膏,不爱护公物等恶习,勤俭节约等美德也有所丧失。有些中国参观旅游团在国外的不文明、不节约等行为受到鄙视。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优点还是主要的,如生活尽量不麻烦人、不打扰人、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等等。下面以中西方餐具中的筷子与刀叉为例,从历史的角度做一比较。
中国的筷子取之于生生不息的自然资源,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理念。筷子从来不想对其他生命的存在构成威胁,而刀叉不然,时刻考虑着血腥征服。刀叉是金属,是自然环境中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西方人追名逐利,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表达的是对资源的攫取与占有。西方近百年来,坚船利炮,战争不断,无不是以掠夺和侵略为目的的。
刀叉的切割显示的是力量,是硬性的,对其要获取的物体施以暴力和强制。筷子夹取物体,展示的是动作的平衡与协调。筷子代表的是农业技术,是应用主义,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刀叉代表的是工业技术,是实用主义,改造自然,自私利己。应用主义是有什么就拿什么来用,与环境协调,一切顺从自然。实用主义是需要什么,就去创造什么,强调奋斗进取、改变自然。
中国人的筷子不像西方人的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等。中国的筷子表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进化,使食物不再需要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仁爱和谐已成为生活的习惯。而西方人的刀叉餐具,还没有摆脱人类史前茹毛饮血粗放和暴力的生活方式,他们深层次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进化到摆脱掠夺侵略的境界。所以,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时,一定要保持中国的文化特色,不能全盘西化,否则就会像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事实也是如此,中国人从未抛下筷子去拿起刀叉,舍弃酱油改用奶油。
另外,中西方文化还有许多的差异,如中国视猫头鹰为逐魂、报丧的不祥之鸟;日本视之为福鸟,为长野冬奥会吉祥物;古希腊人视之为智慧的象征;加拿大温哥华印第安人的后裔现仍保留猫头鹰的图腾舞。古中国视大象为威仪;泰国把大象作为国徽,象征幸运;欧美则把其看成大而无用。
综上所述,环境不同文化就不同,文化不同思想就不同,思想不同行动就不同,行动不同生活方式就不同。所以说,环境造就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
3.中西方文化要交融发展
中华五千年人文精神底蕴深厚,但科技精神薄弱,人们很少仔细地研究自然界的某一部分,许多事物都被置于宏大的精神之中予以解释。求尽善尽美多,求真少。解决问题多求助人文精神,忽视科学的作用。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引入科学精神,使中国文化从侧重人文走向了科学与人文共同繁荣的新时代。当今,中国在世界舞台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越来越接纳和认可中国。中国离不了世界,世界也离不了中国。中西方文化互相尊重、包容、借鉴,不仅会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也将推动世界各族人民走向大团结。
中国有宽厚的纵横发展空间,有丰富可借鉴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纵看:五千年华夏博大宽厚的人文精神可古为今用。横看:近百年世界高速发展的科学精神可洋为中用。美国立国二三百年来,求真多,求善少,科技精神强大,人文精神缺乏。智慧有余,德性缺失,注重利益,以其强大的科技和经济控制和影响世界。短期内,中西文化互相理解与认同较难,冲突与合作共存,但相互的比较、借鉴和渗透又空前活跃。然而,信息高速化与经济全球化,又必将会使中西文化交相辉映,日趋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西方文化是两种具有互补性差异的文化,一个重科技,一个重人文,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和平衡世界文化的发展。两者只有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团结合作,世界才能和谐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