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期: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先进文化的集萃。“知”乃读书学习,即对事物的了解认识。“识”乃研究思考,即对事物的见解评判。知识“知”在前,“识”在后。知识分子不但要知还要识,知多识少是读者,知少识多是行者,知多识多是智者。知识是思维的拐杖,有了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遇到问题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知识的含义还可解读为:“知”书本内容,属有知范畴,是人工作技能的前提;“识”未知领域,属智慧范畴,是人优化创新的前提。工作技能和优化创新是人生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知”书本上可以学到,“识”则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见识。
知识也称学问。学问“学”在前,“问”在后。“学”是“问”的前提,“问”是“学”的结果。好学而不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只问而不学,眼界一定有限,问题一定多且低下。故知识分子一定要把“学”与“问”结合起来,“学”中“问”,“问”中“学”。“学”的目的是继承,“问”的目的是批判。但批判又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在继承学习的基础上,发扬和光大人类文明。此乃研究,研究就是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说,探索发现离不开学问,创新创造离不开研究。
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数量不是越多就越好,特别是无用的知识越多,占用脑内存越大,对有用的知识排挤就越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过多无内涵的信息是原始创新之敌,它会使我们越来越多地成为知识的承载者,而不是创造者。正如存储器能力大,而处理器能力小的电脑不是好电脑一样。
知识的分类和特性
1.知识的分类
人类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实用知识和理想知识两类。实用知识服务于人的物质需求,重实践与技艺,给人名利,让人求生。理想知识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重理论与精神,使人博雅,让人求善。实用知识和理想知识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实用知识是基础,理想知识是境界。实用知识乃科学技术,理想知识乃人文社科,兼顾二者的人生是充实、丰富、完整的人生。
知识也可细分为四类:一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知事。二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知因。三是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即知窍。四是知道是谁的知识,即知人。另外,如果以自己为中心,还可将知识分为以下四类,见下表。
表 知识的分类
知识类型 |
应对策略 |
怎么学 |
知道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
不需重新学习 |
将知识整理 |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
重点学习对象 |
需选择学习 |
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 |
挖掘已存知识 |
搞回顾盘点 |
不知道自己不知的知识 |
发现新的知识 |
需调查实践 |
2.知识的特性
知识有可共享、可存储、可传递、可重用等特性。另外,知识还有静态性和动态性。理论讲知识的静态性,即稳定性和绝对性;实践讲知识的动态性,即发展性和相对性。我们所认识的知识会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知识是相对的、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认识也应该是相对的、发展的。过去对的或有用的知识,现在就可能成为不对的或没用的知识了。所以说,我们的学习和继承要有选择性和批判性,并要不断地更新和学习新的知识,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停滞不前。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
知识通过感性的感觉而产生,逐渐成为考察的对象,最后变成理性的财产。所以我们现在都说知识是人类的财富等等,它确实是一个财富。
人们常说知书达礼,知书就是讲人有知识,学富五车。然而,知书不是目的,知书的目的是达礼。达礼就是人们通过学习知识、体会思考,最终产生智慧、理性和良心。礼即规则和秩序,本质是法。礼从积极方面规范人的行为,即扬善;刑从消极方面约束人的行为,即抑恶。只有礼仪在、规范在、法制在,人类的文化精神才有可能存活。
中国先人重礼仪不是为了礼仪本身,而是为了延续文明,和谐发展。知书达礼就是要让人们在追求知识或真理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实现和谐善良,即求真至善。求真即知书,是过程、是方法,至善即达礼,是目的、是理想。
成功源于实践,伟大源于实践。只有思想和行动同时运作,才是最佳的生存之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格物致知就是要认识世界,致知于行就是要改造世界。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是致知于行。
王选说,一项科技成果,不管它多么先进,只要没有走出实验室,没有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都不过是迷人的海市蜃楼罢了。杨振宁说,中国最失败的地方,是没有学会怎么把科技改变成为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办法。陶行知也说,创造始于行,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对于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如果知识不被应用,即使学富五车,也是纸上谈兵。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认识世界就是搞理论,打基础。改造世界就是搞实践,盖大楼。光打基础不盖楼,何以体现知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