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期:对科学的理解
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人类知识中符合规律的部分。“科”是指不同类别的事物,是名词(即分科、科目等);“学”是指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既是动词(研究、探索等),也是名词(学识、学问等)。
科学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自然科学属形而下的自然观,如数、理、化等是对物质属性的认知,社会科学属形而上的人生观,如文、史、哲等是对人类精神的认知。科学与学科的区别是,科学是宏观的、普遍的、抽象的,学科是微观的、特殊的、具体的。
科学既是过程也是结论,科学的过程是指研究与探索事物的实践,科学的结论是指研究与探索事物形成的理论,实践与理论就是科学的二重性。理论的科学常和逻辑思维联系在一起,注重理性、精神和未来,是广泛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常和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功利、效益和现实,是狭隘的科学。科学研究泛指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科学和技术常常纠缠在一起,技术进步依赖科学的发展,科学通过技术对社会经济发生作用。科学理想主义的研究注重理论,科学实用主义的研究偏重实践,科学研究要重视动态化、信息化、超前化和国际化。理想和实用的融合才是完美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科学的目的和方法
科学的目的就是要刨根问底,发现自然和人文的各种规律。比如通过天文学的研究所发现的自然规律奠基了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两大基础物理学科,但是如何应用这些规律则并不是科学本身的目的。因此科学家在研究科学的时候只关心这些规律本身,并不需要关心它所带来的福祉或危害。很多人认为科学的目的是造福于人类,这并不完全正确。科学本身就是求真的文化,它是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本身不会直接造成世界危机,造成世界危机的是掌控和使用科学的有偏见或缺乏德性的人。由此可见,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或危害并不是科学的目的,而是应用科学带来的后果。
科学方法包括三个内容: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逻辑化源于哲学研究,是讲科学研究的合理性。而在合理地进行科学研究时,定量化是必不可少的,它使科学研究更加精准。没有定量化,就无法通过归纳建立模型,也无法对模型进行演绎来做出预言,并被进一步的观测或者实验检验。实证化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真知源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做到致知于行。
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其中科学精神是统领,体现了科学知识中的思想和理念。科学精神可归纳为三点:质疑、独立、唯一。
质疑:合理质疑科学发展中前人的成果,不先入为主地迷信书本和权威,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和已有观点,正是科学的精髓所在,价值所在。质疑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是对于以前的结果、结论、甚至广泛得到证实和接受的理论体系以怀疑的眼光进行审视。但质疑并不完全等同于怀疑,更不是全面否定。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过犹不及,质疑是批判地学习和批评地接受,目的是揭示以前工作的漏洞、缺陷、不完善、没有经过检验或者不能完全适用的地方。
独立:一指科研所发现的规律要独立于研究者以及研究手段和方法。二指研究者必须具有独立的思想和研究工作。当然这并不排斥学术交流和合作,因交流合作常是激发研究者个人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且创造力又是最终产生高度原创性独立研究成果的根本原因。
唯一:指的是科学规律的唯一性。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科学规律的唯一结论,如果没有寻找到科学规律唯一的正确答案,科学目的就没有实现。
科学精神的内涵除以上三点外,还有求真务实、不懈探索、兼容并蓄、宽容失败等。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科学精神不能和科学成果划等号。长远看,科学精神和科学成果肯定是正相关的,但在较短时期内却不一定。缺乏科学精神的支撑,你或许可暂时取得一些科学成果,但注定不会走得久远。二是科学精神不能和科学家划等号。即便你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崇尚和践行科学精神,也不能成为科学精神的化身。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你依然可能做出违背科学精神的事。
1919年的中国缺乏科学精神,一百年过去了,现在我们仍然缺乏。现有的很多问题,如我们原始创新能力低下,基础研究薄弱,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创引领性成果不多,归根结底都是由科学精神缺失造成的。当今的学术腐败、造假、浮夸浮躁、诚信缺失等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科技发展。
弘扬科学精神不仅仅是科技界的内部事务,它还关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在科学精神指引下的创新活动,才是富有活力、充满希望的,才能真正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