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我们的职业教育—由山西省中华职教社二次“百校百企产教融合对接会”想到的
作者:刘德有
山西省中华职教社于2024年12月、2025年11月先后在太原、运城接续召开“百校百企产教融合对接会”。其中,刚刚在运城圆满落幕的百校百企见面会,有领导讲话、主旨报告、有园桌会议、有校企签合同、有示范基地参观,整个会议紧扣中央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十五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义,深度擘画职业教育在办学能力、规模结构、产教融合等关键领域的发展图景,精准剖析行业现状、破解发展瓶颈。这场政企行校协同联动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盛会,不仅彰显了山西职教赋能产业的务实担当,更说明了中华职教社一帮人在产教融合事业上的创新创造、勇于探索。同时也触发了我对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深层思索与理性感悟。
一、“十四五”收官:筑牢世界最大职业教育体系根基
回望“十四五”征程,我国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最大”的底蕴,既彰显于数量维度的磅礴气象,更沉淀于结构维度的深刻变革:在层次架构上,已形成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三位一体的完整育人链条,截至最新统计,全国中职学校达9302所、高职院校1562所、职业本科院校87所,在校生总量突破3400万,规模优势冠绝全球;在内涵建设上,专业设置实现全领域覆盖,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门类、1434个专业及12万个专业点,既全面对接我国产业体系,更完整涵盖联合国41个工业大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支撑,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的硬核实力。
二、“十五五”启航: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站在“十五五”新的历史起点,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围绕六大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一)办学能力:锚定职业特质,夯实育人根基
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的提升,既要筑牢基础设施的“硬支撑”,更要锻造技能培养的“软实力”。从专业动态调整、课程教材革新,到“双师型”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提质,皆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尺。而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关键在于坚守“职业性”本质,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办学全过程,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鲜明标识。要构建“校地共生、产教同频”的协同机制,让院校发展深度融入区域产业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叠加,培育扎根地方的职教品牌。
(二)规模结构:扩容本科层次,构建协同格局
当前我国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在校生比例为30:43:1,职业本科占比偏低的结构性短板,与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的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十五五”期间,扩大职业本科规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将成为核心任务,同时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搭建多元协同的育人新格局,为学生铺就成才“立交桥”。要打通“中高本”衔接通道,推行“技能+学历”双提升模式,完善技能人才成长体系,精准匹配产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产教融合:破解融合瓶颈,锚定供需对接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命脉,虽已形成政策共识,但“融而不深、合而不紧”仍是突出难题。“十五五”期间的突破路径清晰明确:一方面,职业院校需深耕区域产业土壤,精准研判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通过人才需求预测动态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企业的技术标准就是授课内容;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岗位标准、技术要求向教学标准、课程内容转化,让教材更新、教学改革紧跟产业技术迭代步伐,使学生在校即可习得企业急需的实用技能,通过顶岗实习深度参与生产实践。运城护理理学院与医疗系统共建护士订单班,将护理考核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实现“教学过程即考证过程、实训成果即岗位能力”,5年来培育千余名“山西护土”,这些人正成长为医院的技术骨干,正是产教深度融合的生动范本。未来需持续深化“企业进校园、课堂进车间”模式,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推行“双导师制”,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融合生态。
(四)职普融通:破除认知壁垒,完善政策支撑
职普融通的深层梗阻,在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提升尚需时日,“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仍有影响。但随着职业本科规模扩大,深圳职业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的高分生源已赶超部分“双一流”院校,彰显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稳步提升。政策层面,综合高中建设试点已初见成效,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发展选择。下一步需扩大改革覆盖面,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引导,讲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动人故事,破除社会认知偏见,让职业教育成为青年成才的重要通道。
(五)教育数字化:重塑教育形态,补齐发展短板
教育数字化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按照教育数字化2.0战略要求,职业院校需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数字化发展路径与目标任务;二是推动数字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教材、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三是依托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与职业教育智慧平台,破解实训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现实难题。要搭建区域性数字资源库,实现优质课程、实训资源共建共享;运用VR/AR技术打造虚拟实训基地,降低实训成本,提升实训效果,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提质增效。
(六)职教出海:提升质量效益,服务国家战略
“十四五”期间,职教出海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亮眼名片,但也存在项目分散、缺乏系统统筹等问题。“十五五”期间,职教出海将零星散状、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通过统筹规划、规范引导,构建职教出海的中国标准与中国方案;强化鲁班工坊、孔子学院、丝路学院等品牌的引领作用,提升项目质量与国际影响力;紧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需求,让职教出海成为服务大国外交、传播中国职教经验的重要载体。
三、山西实践:立足资源禀赋,打造职教特色样板
山西作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省份始终坚持着 一是坚持“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十四五”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布点 540 个,撤销437 个,相当于对近三分之一的专业布点作出调整。二是对接省级特色专业镇和重点产业链,培育认定38个省级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推动实体化运行、供需对接、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产教全要素融合。三是按照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建强“两翼”。
山西人的职业教育始终扎根三晋大地的产业土壤,彰显鲜明的地域特色。近年来,我省以中华职教社“百校百企产教融合对接会”为纽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省教育厅牵头评审两批省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省发改委牵头认定十批“省级产教融合试点企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辨识度的职教发展之路。我们依托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我省职业院校精准设置煤矿开采技术、化工工艺、机械制造等特色专业,与太重集团、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霍州煤电、安泰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200余个,省级命名建设“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19个,推行“订单培养”“定向输送”模式,每年为能源等支柱产业培育技能人才超20万人,为山西能源保供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同时,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文旅融合等新兴产业,中北大学、长治医学院、运城职业技术大学、运城龙翔高级技校、运城水利职院、临汾职院、山西职院、运城护理职院、晋中职院、山西机电职院、山西工程职院、山西电力职院、山西同文学院、潞安职院等院校,主动开设光伏工程、人工智能、应急救援、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电力技术、大健康及康养等专业,与国家电网、万家寨水利、比亚迪、顺天立大健康集团、吉利汽车、宇深灵机、华兴科软、茂胜集团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助力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北大学设立长治研究院更是校企合作的典范,此外,我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扶贫助农作用,通过“技能培训+就业帮扶”模式,为吕梁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培育实用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职教动能。山西的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唯有扎根地方产业、服务区域发展,才能彰显价值、焕发蓬勃生机。
山西省马骏厅长深情地告诉我: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关乎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十四五”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印发一系列配套文件,采取一揽子措施,扎实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优化布局结构。“十四五”期间,新增了两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职教本科由过去的1所增至3所,同时加强高职高专建设,新建1所、撤并4所专科层次职业学校,停止48所中职学校招生,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达标提质。推进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在23所中职学校试点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快速响应产业需求,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调整,五年增设优势紧缺专业536个,撤销落后过剩专业437个。目前,全省高职学校共开设19个专业大类、472种专业、1653个专业点,中职学校共开设18个专业大类、189种专业、2540个专业点,可以说,学校的布局和专业布点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领域的全覆盖。
二是加强内涵建设。聚焦立德树人,实施铸魂育人“百千万工程”,建设思政教育工作室102个、特色文化育人品牌1005个、思政微课10034个,培养“德技并修”的三晋未来工匠。聚焦关键办学能力,加强专业、课程、教师、教材、实训基地“五金”建设,打造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创新团队12个,入选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7人,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教材建设奖17项、精品课程49门、规划教材224种。4所国“双高”、10所省“双高”以及5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成效突出、示范作用明显。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面向省级特色专业镇和重点产业链,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建设了平遥牛肉、定襄法兰、上党中药材等66个特色产业学院,从“小切口”发力,做好产教融合“大文章”。面向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政行企校四方作用,打造大同通用航空、晋中国家农高区等19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各级各类主体有效聚合、协同配合。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数智煤炭、数智文旅等19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业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组织,实现双向互动、同向奔赴。
四是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立交桥”。加强“中职—专科—本科”纵向贯通,五年来全省对口升学、专升本、高本贯通招生计划分别增长60%、70%和近80%。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在80所中职学校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在70所职业学校建成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满足不同禀赋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广泛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考取职业等级证书,提升岗位能力,增强就业本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持续拓宽。
下一步,山西省将持续构建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是我们山西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
西安科大高新学院孙龙杰董事长即是企业家也是教育家,外号“龙博士”的孙龙杰牵手或控股42家高新企业,办企业滋养学校,办好学校赋能企业,真正的产教融合,实实在在的校企合作,他们是掌握了产教融合的真谛去办学、去兴企的,他沿着一带一路去国外办学,把中国的教育理念播撒到远方的丝路上,此模式可全国推广。
四、发展关键:以产教融合为“牛鼻子”,绘就职教新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全局发展的牛鼻子。”对于“十五五”时期的职业教育而言,这个“牛鼻子”正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与灵魂所在,是职业教育的根,既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抓手,也是最基本的办学模式。要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机制,落实企业办学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政策,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主体、社会参与”的融合格局。要吸收德国的“双元制”的好做法,变成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三元制”,加进来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融合进学生的积极性。使产教融合效果更好,成效更明显,使职业教育大发展。
未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然是产教深度融合、类型特色鲜明的教育,是广受学生和家长青睐、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系。随着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职业教育必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彰显更大担当,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书写新时代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壮丽篇章。
作者简介:
山西省教授协会(职教)首席专家、全国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筹)委员、山西省中华职教社(校企委)副主任、西安科大高新学院特聘教授、中北大学客座教授、产教融合会副会长,历任山西焦煤正升煤业书记(纪)、山西焦煤技师学院常务院长,获山西焦煤奖章、特级劳模。
